云南省德宏州医疗集团

医院信息

完善
云南省德宏州医疗集团图片

当共和国的朝阳刚刚照亮美丽的孔雀之乡,一所为边疆各民族服务的新型医院——潞西民族医院(德宏州人民医院前身)于1954年1月28日诞生了。她的诞生,标志着德宏大地上缺医少药、瘴痍横行的时代即将结束。

德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傣、景颇、阿昌、傈僳、德昂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自古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瘴疠之区。早在2千多年前,通过途经德宏的古南方丝绸之路,便有“尸弃道旁”、“归来发胀”的记载,直到解放前,这里仍是人人谈之色变的痍方坝。不仅外地人“要到痍方坝,先把老婆嫁”;当地人也是“蒿子开花草低头,山上人不敢下坝,坝子人不敢下楼”,“栽秧忙,病在床,闷头摆子似虎狼”;婴儿的死亡率更是高得惊人,“只见娘怀胎,不见儿上街”,“小病抗,大病躺,重病急死爹和娘”。

德宏境内医疗机构最早是抗战时期的瑞丽雷允飞机制造厂职工医院,其服务对象仅是厂内员工。抗战胜利后,境内设置6个设治局卫生院,但大多名存实亡或仅为设治局或土司等上层服务,各族人民仍然延用传统的民间医药或求神献鬼的方式抗击着疟疾、鼠疫、天花、霍乱等时常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每遇恶疾爆发流行时,其惨状触目惊心。

1950年,德宏全境和平解放,人民政权接管原潞西县卫生院,在剿匪、民主建政的同时,建成规模较大的“草房医院”。1953年3位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分到潞西县卫生院工作,1954年潞西县卫生院改制为潞西民族医院,郑华恩任院长,全院65人,负责潞西、瑞丽、陇川、畹町片医疗预防工作。德宏境内首次有了高于县级的医疗机构(故以此为州人民医院建院时间)。

1954—1966年是医院艰苦创业时期。

潞西民族医院与盈江民族医院的成立,德宏告别了边境“群众开刀要出国,干部重病送昆明”的历史,但要真正为边疆各族群众服务,仍是困难重重:一、无钱看病,二、信鬼信巫不信医。潞西民族医院认真落实人民政府有关政策,一是在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执行医药费“能交就收,交不起就减,没办法就免”的减免费政策,仅1954年减免医疗费12567.04元;二是派出巡回医疗队或医务人员随工作队下乡,送医上门,让各族人民相信现代医疗技术的神奇力量。1965年巡回医疗队共诊治病人6893人次。群众反映说:“旧社会医生是穷人家请不来,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是不消叫就来”,“困难的还免费”。

1957年8月1日,潞西民族医院升格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医院,有医务人员72人,设病床80张。1958年开始配有X光机等先进设备,1957年后医院开始有医学院毕业的当地少数民族医生,后来被誉为“傣家金孔雀”的州民族医院院长李廷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60年,民族医院迁入青年路现址,医院分科更趋专业化,“大跃进”时废除的合理规章制度得以恢复,医疗上已能独立完成开颅等高难度手术。至1966年医院职工133人,病床200张。

1967—1977年是医院挫折停滞时期。

1967年初,德宏边疆“文化大革命”开始,知识分子聚集的州民族医院备受摧残,领导班子瘫痪,大批技术骨干被游街批斗,大搞划线站队,挑动群众斗群众。1969年清理阶级队伍,不少医疗技术骨干惨遭毒打,一人摧残至死,众人惶恐不安。接着下放50%的人员,业务副院长和不少技术骨干均在下放之列,导致医疗质量下降,工作难以为继。德宏州建制被撒销后,1970年州民族医院下放为潞西县人民医院,工作更为艰难。

“文革”期间,广大医务人员在不公正的待遇面前,仍以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顽强地工作着,人员锐减,一人顶俩,搞医护一条龙;观点不同,仍以工作为重,能配合工作;“傣家金孔雀”被审查批斗,才下批判台,又上手术台……广大医务人员忍辱负重,仍积极履行救死扶伤的天职。1972年8月,随着德宏建制的恢复,又恢复了德宏州民族医院,医疗工作情况略有好转。

1978年后医院进入了改革发展时期。

“文革”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医院工作开始步入正轨。1978年恢复了院长制,通过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开展职称评聘,调动了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医疗秩序大为好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显著。

80年代中期,首先实行以科室为经济核算单位的管理制度,打破了“平均主义”,充分调动了科室积极性,其次通过医德医风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及时刹住了一些行业不正风,先后新建外妇科、内儿科、制剂楼、老干科住院楼、综合楼,工作条件大为改观。文明医院建设治理了医院的脏乱差,恢复了应有的规章制度,1985年“文明医院”达标并连续7年保持称号。改革促进了医院发展,增强了医院持续发展的后劲。

90年代初,在深化医疗改革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设立分院,偿试“一院两制”。为创建“等级医院”,党政一条心,全院一盘棋,上下一股劲,根据等级医院要求完善规章制度,调整健全科室,拆除重建门诊大楼,美化医院环境,加强硬件设施,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医院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1995年10月,通过省卫生厅考评,州民族医院顺利达标,医德医风满意度居全省第一,被评定为“三级乙等医院”,成为一所人才济聚,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综合医院。至1998年,年均有1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年均开展10多个大的新医疗技术项目,年门诊量最高达32万人次,手术1800余台次,技术辐射州内外8县市及缅北地区,医疗设备总值1870余万元,已成为全州医疗技术指导中心。耗资80多万元建立微机联网信息管理系统,使医院初步迈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轨道。

1999年7月德宏州民族医院更名为德宏州人民医院。院领导班子注重人才培养,加大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力争医院各项工作与时代同步;强化在职教育,掀起自考的高潮,坚持开展院内学术活动,加强“三基”培训,提高全院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这些措施保证了医院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2001年9月,医院实行科主任竞争上岗和护士长由科主任聘任等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不拘一格选贤任能,是继科室为核算单位后又一次重大改革,为医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至此,全院在职职工53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61人,编制病床400张,实际开放531张。新建综合服务大楼、学生公寓,拆除重建传染科大楼、投资3千多万元建盖15层21432.8M2的新外科大楼。州人民医院正以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具有较高水平的地州级综合医院的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显示出雄厚的综合实力。

中医中药是祖国传统医学园地中的瑰宝,民族医药则是其中独具异彩的奇芭。为了继承祖国传统医学,州民族医院于1956年设立了中医门诊,使用中药、针灸为患者服务。20世纪50年代后期,州民族医院在“西医学中医”中,为全州推广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作出了贡献。其后,中医中药以其独特疗效,一直在州民族(人民)医院诊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8年4月,州委、州政府决定成立州中医院、州民族医药研究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成立筹备小组,先后共征地25.4亩,建盖砖混结构的综合大楼、车库、职工宿舍等。

1990年,中医院综合楼竣工,州委任命赵延堂为中医院党支部书记,1991年任命郑蔚苍、李明章为副院长。为争取早日开诊,全院职工自己动手,平场筑路,植树种草,顶风冒雨,艰苦创业。

1990年12月,州中医院正式成立,1991年7月25日开诊服务,填补了德宏无州级中医院的空白,创造了建院半年见成效的佳绩。成立了以门诊为主体的医疗、护理、药剂、后勤四大组。在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面对资金缺乏、社会知名度不高等诸多困难,全院上下一心,团结拼搏,突出特色,赢得社会好评。11月随着业务的发展,开始收治住院病人。1994年8月,中医院开始分科,1996年7月门诊大楼投入使用,医院工作步入正轨。至年底,全院职工8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2人。1997年业务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

新建的州中医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为求尽快发展,除突出特色,增置先进设备和加速人才培养外,采取面向基层,扩大服务面,占有更多市场,先后组织多批医疗队,深入县(市)、厂矿、农村,开展巡回医疗及健康体检。先后在芒市三棵树、潞西勐戛镇、风平乡、遮放镇和龙陵邦腊掌温泉渡假村开设门诊和轮流到畹町边防检查站卫生所协作办医,进一步提高了州中医医院知名度,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走出了因公费医疗未进入中医院造成的困境。

1997年,州中医院投资购置先进医疗设备,打造品牌科室,风湿专科、外伤科脱颖而出,成为全州知名科室,风湿科医治当地常见病效果显著,外伤科1999年成功抢救因车祸致重伤的台商田三能先生,影响很大,好评如潮。

至2001年成立州医疗集团前,州中医院在职职工11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8人,科室8个,住院病床106张,成为德宏州规格最高的中医医院和民族医药研究基地。

2002年4月,根据州委、州政府决定,州人民医院、州中医医院和州急救中心(原州人民医院急诊科升格)组成德宏州医疗集团。医疗集团实力空前,占地109.7亩,设35个科室,急救中心设一个院前急救组、一个院内急救组,集团在编职工620人,其中高职48人。集团成立以来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根据需要,合理配置,统一调配人员和机构。2003年在抗“非典”的战斗中,充分显示了统筹安排的优势,集团领导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全局,迅速撤离中医医院病人,并将中医医院作为“非典”隔离病区,全集团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严阵以待,充分显示出战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巨大力量。

五十年艰苦创业,半世纪光辉历程。从“草房医院”到花园式医院、十五层现代化外科大楼,从简单的显微镜到彩色B超、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备,从全院65人发展到医疗集团在职624人,从每年5例手术发展到每年5436台次,充分展示50年来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从第一批医学院毕业生奔赴瘴痍之地到抗击非典冲锋在前,不变的是白衣天使的奉献精神;从首批巡回医疗队上山下乡到积极参与“三下乡”、街头义诊,不变的是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天职;从州中医院为早日开诊全院职工顶风冒雨平场筑路到州民族医院为创等级医院上下一心夜以继日种树植草,不变的是艰苦创业的精神;从成功救治被牛角挑破肚皮的男孩到州民族医院抢救“1·30”客车爆燃事件中大批烧伤病人、州中医院抢救车祸重伤的台商田三能,不变的是广为世人称誉的精湛医术;从以科室为核算单位到科室主任竞聘上岗,不变的是领导班子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

回首往事,展望未来。州内最大的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具有相当规模、较高水平的,影响到州内外、国内外的综合医疗集团,必将为保障德宏各族人民的健康,为发展边疆的医疗卫生事业再创辉煌。

医院图片

添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