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疗机构用人门槛不断抬高,多数市级以上医院已向临床本科毕业生关闭了大门,临床专业的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学历和就业压力。这一用人“趋高”现象是否开启了人才高消费时代?在医改背景下,这一现象是否反而有利于人才向基层流动?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b>临床专业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b> “用人门槛确实越来越高,现在非硕士生不要。”谢明均是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同时兼任普外科主任。他对人才高消费现象最直接的体会是,今年普外科进人指标是2个,结果来了14名硕士生应聘。 这在10年前无法想象。谢明均认为,现在本科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一方面,“宽口径”招生、重基础轻临床、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临床动手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人才流动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医院通过计划渠道按部就班接收人才,只能依靠不断提高“门槛”来限制人员进入。 2008年,张贤从内蒙古医学院临床本科毕业,成为上海市定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全科医生。对就业形势,张贤有着清醒的认识:如果想进一线城市,只能选择基层。在上海,虽然各大区属医院原则上也会有少数本科生用人指标,但竞争极为激烈。张贤把目标锁定社区,最后成功签约。 广东省人民医院一位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高学历人才拥挤在某些临床优势科室里,造成单位用人成本不断提高,为此,医院在2003年就推动了临床专业“基本人事冻结”。 记者拿到一份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12年的招聘表,虽然招聘计划包括5年制本科毕业生,但“各学年总平均分85分左右,英语6级,班级排名前5名”等苛刻要求,让一般毕业生望而却步。 大量临床医学毕业生涌进就业市场,让医院掌握了极大的用人主动性。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挑选余地大,临床科室招聘目标已锁定在“海归派”,并利用职称评审给予硬性规定。 “就业市场一直存在着冷热不均的现象。”四川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公共卫生学院曾诚教授指出,在医学生就业市场,作为“医老大”的临床医学专业,这几年来就业前景一直不乐观。但是护理、精神卫生、检验等小专业本科毕业生却很吃香,长期属于急需而紧缺的专门人才。 今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举行2011年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武警山西总队医院招聘单上,一口气开列了40名护理专业用人指标,其余科室岗位的招聘人数则是个位数。这一情况让不少临床本科的毕业生很眼馋。 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