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上海试点,接着北京、浙江,大有席卷全国之势,可这制度真的成熟吗? 首先,“规培”的时间——五花八门 上海,博士一年,然而在瑞金医院,据说是二年,其他医院呢?在杭州,有一年、二年、三年之分?在北京,博士要三年?1)根据学历定规培年限,显然不是十分合理,因为有的年轻的博士,侧重于科研,可能临床都没有上过,比之上过临床的硕士和本科生临床经验还缺乏,然而,就凭一个博士学位,就可以只上一年临床?就凭换个地区,就可以在上海一年,浙江二年或是北京就三年?2)“规培前”的学生在进入一个培训基地前缺少一个统一的规范化的衡量标准来决定培训年限,各医院层次不一,偏于临床技能和笔试理论的侧重点非常之不一致,导致人为因素等主观性考核内容太多,有失公允。3)相当一部分的临床工作经验被忽视,尤其是基层医院或是三乙医院以下的工作经验几乎被看做是“零”处理,不被承认。只分科研型、临床型,而不管此前的工作经验,除非你拿到主治医师资格。拿到主治再考研,太老了;直接考研,又会造成规培期限很长,这些矛盾在找工作之时将会更加的突出。 其次,“规培”的特色——各自为阵 规培合格证书,能全国通用吗?上海的能否适用于北京?很显然,不可能,上海的能在上海通用就不错了。长海医院培训一年,瑞金培训二年,中山医院的呢?档次更低一点的医院呢?在浙江,有在省三甲医院培训的,也有在市级医院轮转的,这层次就更是参差不齐了。这些规培合格证书拿到北京的医院去,不被承认就更加可以理解了。在这里培训,有的医院保培训质量,培训的年份是在政策上一加再加,有的医院保医院名声,担心下次培训没人报名了,恨不得培训年份一减再减,两种取向的结果可想而知了。 再次,“规培”的待遇——非常消极 学本事,还想待遇好,不切实际,可是谁不是从这一关关过来的呢?现在的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临床上却不断呼出一届届的临床水平在减退,这两者矛盾吗?现在的医学生,既要懂科研,又要懂临床,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然而在其待遇上却不能跟往届的入院新同志相比了,而在培训出来之后,也不会看到超出往届新同志的趋势,呵呵。 最后,“规培”与科研——越来越远 规培人员刚入临床,呵呵,忙于增强临床实力,不料不知不觉间,研究生期间掌握的实验技术越来越淘汰了,写文章标书的能力也会随着培训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荒疏。等培训结束,临床能力有了增长,科研水平又在不断下降,到时候发现整体科研水平在下降,到那时候,不知道是否又来一个科研上的“规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