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神奇疗效,不仅在国内闻名遐迩,在欧洲,在美洲,在日本、韩国,在东南亚,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患者都会竖起大拇指,眼睛里流露出赞叹的目光。
来到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一股浓郁的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庭院花坛中,皇甫谧、张仲景的塑像竖立其中,门诊大厅内,阴阳五行描绘着秀美的图案。每天来这里就诊的患者川流不息,年门诊量达到140多万人次,是天津市门诊量最多的医院,仅针灸部一个科室设病床600余张,日均门诊量达到2000多人次。被海内外誉为“天津针”的中医针灸,成为我院最大的医疗特色。
院长韩景献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针灸学专家,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脑病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党委书记于铁成教授是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作为专家型的领导团队,正在运筹帷幄,带领全院职工上下一心,积极推进天津中医医学中心建设。目前,我院以发挥中医优势、突出中医特色、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并拥有现代医学优势学科为宗旨,坚持突出“五专”优势,坚持以临床研究为重点,形成以针灸学科为龙头,肾内科、儿科、急症和心内、肿瘤、骨伤、推拿等学科全面发展的格局,成为津门杏苑一朵绚丽的奇葩。
一、坚持改革创新,实现两次腾飞
北枕燕山,东临渤海,天津不仅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经济中心,更是我国改革开发开放的热土。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又是中医药名医辈出的地方。1954年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成立之初,一大批名医悬壶津门,名噪京津的中医名家汇集我院,成为天津开设最早、建设规模最大的中医医疗机构。在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留下了辉煌的足迹,铸就了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气概,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腾飞。
上世纪80年代初,我院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成为全国卫生系统中改革较早、取得成效突出的医院之一。我院坚持以创新统揽全局,以解决患者“看病难”为突破口,率先开展业余晚班门诊,开设一日病房,扩展家庭病床,响亮地提出了突出“专科、专病、专家、专药、专技”的“五专”特色和“发展在门诊,成功在病房”的学科建设思路,努力挖掘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优势,形成了针灸、内科、儿科为重点学科,各个临床技术科室各具特色全面发展的局面。1985年,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七所中医附院之一迁址扩建,1990年迁入新址后病床数增长了近3倍,各个学科得到快速发展,门诊量、病床使用率屡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医院发展历史上的第一次腾飞。2000年落成开诊的国际康复医疗大厦投入使用,标志着医院实现了第二次腾飞,使医院固定病床位一跃达到1300张,住院患者来自国内各地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我院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定编病床1300张,日均住院病人保持在1700人次以上,日均门诊量达5000余人次,年门诊量连续20年超百万人次,2010年门诊量达到205万人次,年病床使用率连续15年超100%。目前,该院现有职工1700余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35人,高级技术职称748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专家13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天津市十佳医务工作者3人,其中正高102人,副高171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113人。
我院设有针灸部、心血管科、肿瘤科、风湿科、血液科、肾病科、肝胆科、脾胃科、呼吸科、老年病科、心身中心、内分泌代谢中心、中医外科、乳腺外科、中西医结合外科、急救外科、脑外科、急症部、儿科、骨伤科、骨伤推拿一部、骨伤推拿二部、眼科、妇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口腔科、除痛科、麻醉科、营养科、药剂部、检验科、病理科、功能检查科、放射科等35个临床技术科室,设有103个专病门诊,设ICU病房、外宾病房和24个住院病区,拥有核磁共振、螺旋CT、人工肾、全自动生化仪、彩超、脑超、纤维内窥镜和中心监护系统现代医疗仪器设备千余台(架)。医院总资产4.2亿元,仪器设备总值1.1亿元人民币。
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已成为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国际急救网络医院、亚洲紧急救援中心(AEA)指定医院、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天津市三级甲等医院、天津市十佳医院,同时又是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全国儿科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全国中医急症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天津市针灸研究所所在地。
二、突出针灸特色,发挥“五专”优势
我院以针灸推拿学科为龙头,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一马当先,百花齐放的局面,涌现了一大批在国内外知名的新一代中医专家,形成一大批中医药特色鲜明、中医诊疗优势突出的特色专科和特色专病,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信赖。目前,我院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个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10个天津市重点专科,1个天津市重点专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临床擅长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他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和“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规范了针刺治疗中风的操作手法,制定了针刺治疗中风病各期及后遗症、并发症等的一整套完整的诊治规范,形成了多学科综合救治体系,提高了中风病的临床疗效,降低了中风病后遗症的致残率,为针灸治疗中风病开辟了新途径。“醒脑开窍针刺法”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被评为国家科技部推广项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0大医药推广项目之一,“石氏中风单元疗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从事心脑血管病和中医药现代化基础研究,临床疗效突出,深受广大患者爱戴,形成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学的突出特色,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张伯礼院士多年来承担了国家“七五”至“十五”重大攻关等项目40余项,先后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两个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总专家组成员。参加中医药现代化顶层设计,主持和参加起草了全国《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等文件,多年来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开拓了中医工程学研究新领域。
韩景献教授临床擅长治疗老年期痴呆等疑难病症,1993年他从日本引进快速老化小白鼠(SAM),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针刺抗衰老研究,提出了“三焦气化失常”相关学说,创立了“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法治疗老年期痴呆,提出全新的“钙离子重新分布学说”,为中医老年病学的研究寻找到契合点,确立了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在我国针刺抗衰老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
此外,黄文政、马融、赵建国、张军平、王舒、杜元灏等一批专家在中医药治疗肾病、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领先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专家梯队。
针灸推拿学科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天津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为石学敏院士和韩景献教授。针灸推拿学科设针灸病床600张,推拿病床150张,病床使用率超过110%,日均门诊量达1800人次以上,先后在全国36家中医机构设立了针灸分中心。针灸专科特色医疗促进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临床治疗常见病种达100余种,特别是对多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进行针灸治疗取得极好疗效。开展的主要特色疗法有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中风后遗症、各种神经痛等,“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治疗老年期痴呆,刺络疗法治疗哮喘、带状疱疹、震颤麻痹,开关通窍针法治疗吞咽障碍,夹脊排刺针法治疗外伤性截瘫、腰椎间盘突出症,芒针疗法治疗胃下垂、慢性前列腺炎等。
中医内科学科设有病床500张,在学科带头人张伯礼院士带领下,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在心血管、脑病、肾病、呼吸和肿瘤疾病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肾内科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重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内科各三级学科以应用中医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治疗呼吸、消化、肝胆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慢性萎缩性胃炎、糖尿病、甲状腺病、抑郁症等疾病为特长。儿科以中医药治疗儿童常见病及癫痫、心肌炎、肾病等为特色,在中医药治疗小儿脑系疾病、小儿心系疾病、小儿肾及免疫相关疾病等方面形成优势。急症部以心、肺、脑血管疾病为主要临床研究方向,建立了具有“中西结合、针药结合、内外结合”特色的急诊救治模式,危急重症和疑难疾病收治率达到68%,对于急性脑梗死、急性心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症、病窦综合症等急危重症具有较强的中西结合救治能力。
在专病门诊中,针刺治疗中风、老年期痴呆,中医治疗冠心病、颈椎病、糖尿病、肾病、血液病、肿瘤、风湿、小儿癫痫、病毒性心肌炎、糖尿病足坏疽、推拿治疗脊柱病临床疗效确切,为我院优势病种,特别是针刺治疗中风、老年期痴呆居国内领先水平。此外,我院开设特色诊疗技术项目28项,研发院内制剂130种,制定单病种诊疗常规609项,中医药使用率达到85.2%,将院内专药制剂广泛应用于专病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疗效。同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骨伤、普外、脑外、胸外、泌尿外科疾病为重点开展手术治疗,开展了冠脉造影术、心脏血管支架置入术、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及各种类型介入手术治疗,应用腹腔镜、胆道镜、膀胱镜、尿道镜、前列腺镜等开展微创检查和手术治疗,运用针刺抢救中枢性呼吸衰竭,人工肾血透配合中药治疗肾衰、尿毒症等方面,不仅为中医药保驾护航,同时拓展了中医药给药途径和范围。
三、建立科研梯队,扎实临床研究
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始终坚持走“科技兴院,院兴科技”之路,坚持高起点、多学科协作、临床与基础同步的科研思路,不仅有着良好的基础研究,而且在临床研究中屡建奇功,形成研究队伍学术较高水平,形成强大的专家团队,着力打造高水平的研究平台。1985年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资几十万元创建了科研实验室,承担全院的科研实验任务,带动全院的临床科研工作。目前,我院实验动物中心已发展为目前我国最大、品系最完备的SAM鼠繁育基地,全国有20余所科研院所应用该院培育的SAM鼠进行科学研究,老化鼠的引进以及基础研究,使针刺机理在分子、基因水平上得到了阐明,促使临床针刺及相关药物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总有效率提高20%左右。目前,我院拥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教学实验室,1个科技部与意大利卫生部共建实验室,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初具规模,具备了承担高级别课题的能力。在信息平台建设中,引进了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数据库,有中外文数据库资源20种,建立了《古代针灸著作数据库》、《现代针灸文献数据库》,建立了千兆主干医院网,有HIS、LISS、OA、PACS等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数字化医院建设。
针灸推拿学科在针刺治疗中风病、老年期痴呆、痛证、针刺量化,经穴的化学基础及其作用原理,推拿治疗脊柱疾病和功能性胃肠病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学术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1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0余项。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省部级49项,总经费2181.8万元,创立了实验针灸学,建立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灸学实验教学中心,研制了多种针灸辅助教学系统,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主编针灸学教材3部。近5年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8项,其中,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1项。中医内科学科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肿瘤、血液病、风湿免疫病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近5年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1项。中医儿科学科在小儿癫痫、病毒性心肌炎、肾病、呼吸道疾病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近5年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4项。我院先后承担了973、863、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课题270项。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3项。近5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2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二等奖20项。发表SCI收录文章8篇,影响因子合计达13.165。
我院积极参与了国家及天津市中医药发展战略的制定工作,如参加了国家八部委《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科技部《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研究纲要》(1999-2015年)和《中医临床研究纲要》(1999-2015年)的起草工作。SARS期间,我院完成的《SARS中医证候学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是惟一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2004年5月,WHO向各成员国推荐了由我国政府提供的《中医药治疗SARS指南》,我院承担了主要技术内容的起草工作。此外,我院将取得的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按照GMP标准兴建了现代化制药厂生产的“丹芪偏瘫胶囊”、“中风丸”、“651丸”和“降脂软脉灵”等中药制剂疗效独特,创造了良好社会效益。
四、薪火一脉相传,教学硕果累累
我院在临床教学中,依靠严谨的治学态度、浓郁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科研实力,促使临床教学硕果累累。医院成立之初,陆观虎、赵寄凡、哈荔田、董晓初、顾小痴、王文锦、叶希贤、马新云等在天津乃至全国知名的中医名家在治疗心血管、妇科等疾病方面独树一帜,声名雀起,他们屡起沉疴的医案至今常被人们津津乐道。如今,以石学敏、张伯礼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贯中西,医术精湛的专家在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我院的学术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目前,我院担任全国一级学会副会长2人,二级学会主委5人,三级学会主委17人,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68人次。石学敏院士是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张伯礼院士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两个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针灸学会的2个二级分会和5个三级分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1个二级分会以及天津市针灸学会的2个三级学会均挂靠在我院,拥有中医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天津市精品课程5门。2篇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获1989年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1993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每年平均接受实习生300余人,进修生300余人次。据统计,每年有在院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达900名,来自世界各地留学生200多名,有40多批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人士来院参观访问,扩大了医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和知名度。在医学继续教育工作中,每年派出进修人员50多人次,参加国家级各类学术会议110人次左右,继续教育覆盖率达100%。2006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医院临床带教水平进行评估检查,在我院的天津中医药大学实习学生获得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全优的好成绩,受到评估专家和学生们的广泛好评。
五、精针妙灸神韵,国医弘扬海外
弘扬祖国医学,为中医药走出国门作出贡献,我院的涉外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一直保持着良好势头。先后与日本、韩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瑞士等40余个国家建立有医疗合作关系,进行广泛医疗合作学术交流,承担国内外进修生培训,同美、日医疗机构结成友好医院,先后有医护技600余人赴美、日、德、英、韩等20余国家讲学和学术交流。与韩国共同投资拟在仁川建立分院,在香港建立诊疗中心。派往各国进行海外医疗和学术交流的知名专家达824人次。先后收治20余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住院患者2671人次,门诊17154人次。与美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针灸治疗中风患者协议,成批次接受来自欧美、大洋洲患者来院接受传统中医药综合治疗。与日本京都大学及SAM学会合作开展“针刺抗衰老的研究”,与日本北里大学合作开展“针刺的脑机制研究”,与德国慕尼黑大学合作进行“针刺治疗痛证的研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目前正在与法国Geneset公司合作,开展“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分子机制研究”,与日本铃鹿医疗科学大学开展针灸中医促进神经再生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香港联合开办中医院,与德国合作建立针灸医疗中心,与法国合作开展中医针灸、推拿医疗。教学合作交流方面,我院是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的临床教学医院,从1988年开始,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奖学金中医药类院校的5所接收院校之一,举办了17期高级针灸进修班,先后接收了来自59个国家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高级进修生。学术交流方面,连续成功举办了9届国际针灸暨中医临床学术会议,先后接收了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研修、访问学者5556人次。
六、创新服务理念,方便患者就医
我院在建设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服务理念,全方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2001年被市政府确立为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之后,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天津特色、国内领先、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现代化医院的定位要求,我院确定“以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学科建设,构筑高科技平台”的总体工作思路,练内功,修素质,育人才,建梯队,登殿堂,出国门,内增科技含量,外整院容院貌,围绕改善患者就医环境,提高医疗质量开展了大量工作。
大力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我院始终把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从抓基础服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入手,改善就医环境,完善服务措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落实天津市卫生局提出的“五要五不得”、“一单通”等加强基础医疗服务的新举措,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等医疗制度。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落实市委教卫工委文件规定,对院级领导干部和掌管人、财、物的负责人加强日常教育和监督管理。开展了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承诺活动,签订医德医风承诺书,完善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健全医德医风档案。进一步推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医疗收费及药品价格公示与查询制度,增强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的透明度,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强化医疗安全和医德医风建设,强化岗位责任制,收到良好效果。2006年天津城调队调查表明,患者对医院服务总满意度在天津市三甲医院中排位第二,收受“红包”现象为零。
以和谐、高效为核心,以创新管理机制为动力,以绩效考评为关键,进一步强化“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近年来,完成了A楼前园林的建设、新建了行政办公楼、中药调剂室和仓库大楼,改造了锅炉房,改建了感染科病房,完善了医院消防系统、中心监控系统,完成了医院数字化管理工程,完成了国医堂建设和门诊区域的改造。改革了餐厅运营机制,实行了“配餐制”,建立了配送中心,对危重病人由陪检人员全程陪护,还设立患者接待日,设立意见箱,公布投诉电话。严格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积极发挥中医“简、便、验、廉”优势,杜绝“大处方”,采取各种措施,有效降低了群众的医疗费用,在天津市同类医院中医疗费用相对较低,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目前,医院平均住院日逐年缩短,单病种费用在三甲医院中位于中下游水平。
我院先后荣获市抓廉政促勤政先进领导集体,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连续13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石学敏、韩景献、马融三位教授分别荣获天津市“十佳医务工作者”称号,荣获全国首批“明明白白看病百姓放心医院”称号,获得天津市政府授予的“价格计量信得过最佳单位”称号等。
50多年的发展,几代人的努力,几度风雨,几多感慨,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积累、不断发展壮大。面对新一轮机遇与挑战,我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学科发展和临床研究的步伐,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加强基本建设,改变院容院貌,扩大医疗服务空间,争取使医院病床超过2000张,为实现医院全方位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走创新之路,干创新之事,团结拼搏,奋勇争先,为实现医院第三次腾飞再创新的辉煌。